認知顛覆與打假漂綠

各界以為公司有出版一本永續報告書,就是有做ESG,這個認知必須被顛覆。

ESG大爆發的風潮提供了許多公司搭便車的機會,可是查票後被強迫下車的機率將會越來越高,隨著ESG資訊數位化快速發展,讓搭便車且給不出交代的企業無所遁形。24年全球將會擴大對只會坐而言卻不起而行的企業,進行更嚴謹的ESG檢視。做表面的,都得現形。

供應鏈ESG開始來真的

元旦後第一場與企業的餐敘,就聽到該集團旗下公司在國際參與標案,因為無ESG策略與治理等實務具體事證,連競標的資格都沒有。台廠因ESG績效不佳而掉單已時有所聞,24年ESG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仍將持續強化,客戶因ESG轉單的情況會更明顯。但是千萬別以為ESG已經在永續供應鏈管理中躍居關鍵角色,現在才剛開始而已,ESG沒角色的狀況才是主流,驅動ESG成為供應鏈採購要務的大動能將與全球打假漂綠動能成正比。小看或誤判此趨勢的台商,得注意可能會因輕忽而付出慘痛的代價。

得讓投資人看懂的ESG

ESG法規持續加速發展,各國證券交易所陸續強制要求上市公司發布及精進企業永續報告書的訊號不變,但是鎖定在因應投資人與金融機構需求的ESG資訊,是此波發展絕對重要的焦點。24年ESG有沒有真正落地,都到了必須用貨幣化給出交代,這個交代必然涵蓋特定ESG議題(如氣候、自然、社會各種重大議題)的董事會治理、商業策略、風險管理、目標與指標,公司是怎麼認知、怎麼分析、如何內化、監督、管理與透明化,更重要是如何反映在產品、服務、技術、商模、投資與轉型布局、及長期價值之創造,都要有做能說,且剖出個道理來,沒有一個產業可以例外。

金融業躍升驅動ESG低碳轉型主角

金融業有世界、國家、企業轉型的賦能角色,抗暖化能源必須轉型,能(源)轉材(料)轉、材轉供應鏈轉,因此金融業不能等未來與別人來定義自己,必須自己與他人合作去定義未來。氣候金融係杜拜氣候大會COP28之重要主題,無論是核能三倍、再生能源三倍及能源效率二倍的承諾,背後都需要龐大資本。官方及多邊政府組織為必然來源之一,但私部門金融業更是關鍵力道。

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對於化石燃料的補貼總金額高達7兆美元,占GDP的7.1%。而2050要淨零從今起每年必須到位3-6兆美元的資金到全球所有產業的低碳金融,還有2030前每年需求3000億美元、2050前每年 1.75兆的調適金融。從歐盟到世界各地興起的永續金融分類標準,都啟動了金融業與資本市場定義未來永續金融的世紀工程。

脫離石油經濟舒適圈

2021年COP26蘇格蘭格拉斯哥大會,主辦國英國首度將淘汰媒炭及淘汰對化石燃料補貼列入決議文草案,但最後功敗垂成,被妥協成「逐漸減少」(phase down)。才過二年COP28淘汰化石燃料直接出列,意謂加速能源轉型已勢不可擋,能快就不要慢。距離2050淨零只剩27年,在人類開始啓動減碳六十年路徑的一半,出現轉移化石燃料的明確訊號,對於絕對仰賴石油經濟的國家與產業,這都是根本性產業結構衝擊的嚴肅議題,能積極正視就不要消極抵抗。化石燃料不可能明天、明年就淘汰,更不可能完全不使用,但是新能源導入速度與規模將勢必加速,企業的長期佈局絕對必要,新能源投資與技術掌握將走入春秋戰國,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有充裕資本支撐新技術開發,將會是贏家必備條件,台灣企業需要擦亮眼睛,積極啟動低碳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