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掀起浪潮,其結合雲端算力、龐大資料及進階演算法產生的強大推理能力,弭平人與資料的語彙落差,成為產業飛快轉型的推力。卞志祥表示,綜觀台灣企業數位轉型的發展,5、6年前企業界看的是雲端科技,也就是大數據、行動運算。約莫4年前受疫情影響,全球生態系、產業鏈被打斷,加速了數位轉型的浪潮。企業從比較概念上的數位轉型,轉為因應務實需求的平台,藉此帶動混合辦公、活化數據趨動商業決策、人才升級、資安與永續減碳等5大面向。

卞志祥認為,不同於過去新興科技從概念、試用、導入到成熟期的醞釀,生成式AI對於產業來說,從話題、議題到課題,幾乎是6~9個月時間就廣泛擴及實際場域運用,其快速崛起及導入的速度就算在快速變動的科技領域也極為罕見。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企業沒有完整的數位轉型基底也能運用AI,但是,已具備上雲資訊與系統的企業,方能將AI技術在營運綜效發揮最大;同時,企業導入新技術過去需近一年時間上手,AI應用則在2-3周即有實質影響,從單一部門到企業整合,以POC(概念性驗證)為企業營運提出多元解方。

以驗證預防、瓦解攻擊,打造零信任模式

企業數位轉型的過程中,資安是相當重要的課題。面對資安,卞志祥以「台灣是Inside-Out、國外是Outside-In」點出差異。台灣多數企業著重「補強」,以點對點的方式落實資安防護;國外則是以驗證打造全域式的防護檢視,即「零信任模式」,建構端到端加密(End to End encryption,E2EE)資安架構。

微軟致力全球資安保護,能在企業資安漏洞出現的時候,儘快通知客戶,並協助預防。「現今在企業發生的資安破口事件,很少是單一事件,通常是全球資安事件中的某一個體呈現,如何在最短的時間,看到全球企業資安的破口或攻擊行為,然後啟動防護,非常重要。」卞志祥表示,微軟全球每天約收集超過65兆個資安訊息,龐大的資安訊息,必須用AI萃取進而分析。因此,資安防護要做的好,企業必須落實身分認證,並極為廣泛且積極地運用AI,除了把企業資安的資訊套入AI應用,同時將系統與資料上雲,因為在雲端的保護遠比地端的防護來得完整。

以金融業為例,隨著金管會金融上雲法規鬆綁,金融機構有更多的彈性和空間,利用雲端技術提升服務品質、降低成本、增加競爭力。「金融業屬於高度監管,台灣微軟以雲端服務、 AI 等提供金融創新時,仍須兼顧資安及資料保護等合規要求。」卞志祥強調,透過「上雲」,除了可以增強金融業者的營運韌性,也可以透過開放資料(Open Data)、開放API的方式,協助台灣金融產業建立生態圈,甚至以此為基礎跨足亞洲與世界。同時,上雲資料的交叉參照與運用,讓產業能建構以客戶為核心的資訊系統,讓跨部門的統合協作得以落實,並透過AI洞察不同維度的可能性,更瞭解客戶輪廓,發展跳躍式商機以引領產業創新。

永續雲紀錄營運與供應鏈碳排 有效落實減碳

實踐永續ESG,微軟宣告於 2030 年實現負碳排目標,並計畫至 2050 年從大氣環境中,消除微軟自 1975 年創立至今的碳排放量總和。面對台灣 2050 年淨碳目標,微軟集結多年淨碳經驗班師台灣,更與「台灣氣候聯盟」8 家創始會員共同宣誓以大攜小,借用科技之力,與台灣企業一起邁向淨碳台灣。

微軟透過推動微軟永續雲(Microsoft Cloud for Sustainability),以整合性的強大技術,讓企業匯入營運的碳排數字,透過全面紀錄營運與供應鏈的碳排量,精準核算碳排放以分析對環境的衝擊。同時,以混合與線上活動取代實體活動,降低差旅與員工通勤碳排,輕鬆降低範疇1、2 碳排放。卞志祥強調,永續雲與各地法規、標準,以及範疇1、範疇2、範疇3的計算方式息息相關,各個產業要求也都不同,因此會針對不同的產業模組定義模板,讓各個產業很容易地套入現有的產品與開發流程,並且計算出碳排的相關資訊。而中小企業則能運用永續雲平台,將碳排記錄轉為綠色永續報告,作為金融貸款、海外信用評核的機制,成為前進的助力。

產業對AI人才需求不斷提升,微軟2020年即宣布擴大投資台灣,許諾四年培育超過20萬名產業數位人才,第三年就提前達標。「微軟AI技能培訓計畫,不只是對開發者,也會教使用者如何培養AI能力。」透過產學合作、職訓課程等方式,培育與業界無縫接軌的人才,為台灣厚植競爭力,一起邁向更永續、更智慧的數位國家里程碑。

台灣微軟總經理
卞志祥